Powered By Blogger

嗨!你也來啦!歡迎~歡迎~~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美國風光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ited States,簡稱:The States、America;縮寫:US、USA),通稱美國,是由美國50州和一個聯邦地區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東瀕大西洋,西濱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與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的48個州都位於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接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與俄羅斯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此外,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領土和島嶼地區。
  
美國目前有50個州、1個聯邦直轄特區,以及若干境外領土。國土面積超過962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或第四名(領土排名爭議參見地理一節)。美國人口約3億人,其數量為世界第三。美國是個多文化和民族多元的國家,以白人為主,有大量移民人口。美國國旗上的50顆白色星星代表50個州,紅色及白色橫條各為7條及6條,總計13條,紀念最初獨立的13個州。
美國自1776年脫離英國統治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條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美國憲法通過於1787年。1791年,在保障了公民基本權利與自由的美國權利法案獲得批准之後,美國保持了其自由民主制度至今。

美國曾經歷過南北戰爭(1861-1865年)和經濟大恐慌(193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共同獲得勝利。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了現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當今美國的經濟發展、政治實力、科技創新、軍事技術力量等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美洲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居住了15,000餘年(參見疏林時代)。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個英格蘭人殖民區成功地在維吉尼亞建立。接下來二十年裡,一些荷蘭殖民區也陸續建立,包括位於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和新澤西的殖民區。在17世紀和18世紀裡,英國逐漸佔領荷蘭人和其他歐洲殖民者的地區,並在美國東岸廣泛開墾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區。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國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13個殖民地分別為馬薩諸塞、新罕布希爾、羅得島、康乃狄克、紐約、賓夕法尼亞、紐澤西、德拉瓦、馬里蘭、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

印度尼西亞〈印尼〉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為東南亞國家之一;由上萬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

印尼群島分佈於北緯6度、南緯11度,東經95度至141度之間,赤道貫穿全境,東西達5,300公里,南北約2,100公里,位居亞洲大陸及澳洲間之橋樑,為太平洋印度洋間要衝,在全球戰略上居重要地位。

印尼經濟以2005年的數據分析國民生產總值,服務業佔了45.3%,其次是製造業(40.7%)和農業(14.0%)。但在國民就業結構中,農業則是印尼最多人從事的產業,佔44.3%。其歷史背景,印尼跟南亞洲各地一樣,產業結構落後,國內工業欠發達。初期,印尼通過開發石油和其它資源,實現了糧食自給和生產自立,在1989年至1997年期間,印尼經濟以每年平均7%幅度增長,前景美好的印尼,譽為亞洲四小虎,首都雅加達被譽為下一個台北市。至19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接二連三的天災與排華運動,使印尼遭到重大損失。印尼近幾年進步了許多,從人均所得1000美元(1996年)進步至5000美元(2007年),2007年GDP為3960億美元,總人口2.25億。印尼是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多數出國務工的印尼勞工來到別的國家工作原因,主要並非國內經濟條件差,可能是身處地區薪資不高而選擇至其他地區工作。印尼交通建設十分完善,擁有數座國際機場,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鐵路網路十分發達,城市有公共汽車,國營航空公司有許多航線,國際機場也有直航至許多國家,但首都雅加達的交通十分混亂。部分城市如雅加達、泗水、萬隆等大都市,建設完善。印尼都市十分先進,許多國際廠牌到印尼設廠與開設精品店,也有許多國際知名百貨公司(如:SOGO、屈臣氏、家樂福(carrefour)等),印尼是一個中等富裕的國家,政府貪污問題仍未解決,但因國土過大,貧富差距與基礎建設還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印尼義務教育為九年,人民識字率為92%。全國共有小學約15萬所,中學3萬餘所,國立大學77所,私立大學1300餘所。著名大學有雅加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日惹的加查馬達大學、泗水的艾爾朗卡大學、萬隆的班查查蘭大學等。

印尼有二億三千七百五十萬人口 (2008年數據),為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佔49%,巽他族佔14%,印尼華族8%,馬都拉族7.5%,馬來族7.5%,其他26%。官方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民族語言和方言約有300種,並且同官方語言在書寫上並不相通,這給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交流帶來較大困難。印尼無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尼建國五項基本原則,第一條),不然將被視為共產黨(在印尼,共產主義等相關行為,是非法的)。

約80%以上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民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德國旅遊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東帝汶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德頓語:Timor Lorosa'e,葡萄牙語及英語:Timor-Leste)是位於東南亞地區帝汶島東端的國家,1999年8月底通過公投決定從印尼獨立,2002年5月20日零時獨立,成為世界第193個已獲承認的獨立國家。

東帝汶政府採用「Timor-Leste」同時作為其葡萄牙語和英語的國名。leste是葡語「東」的意思;而Timor本來是印尼語timur,也是「東」的意思。而在印尼統治時期的東帝汶,採用「Timor Timur」作為地名,並簡稱東帝汶為「Tim-tim」。「Lorosa'e」則是德頓語的「東」,意思是日出的太陽。

東帝汶領土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被印尼所包圍而孤立的飛地歐庫西地區(Oecussi)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等。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境內多山,平原、谷地屬熱帶草原氣候,其他地區為熱帶雨林氣候。
東帝汶的經濟結構(2001年)是服務業佔57%、農業25%、工業17%,有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但此二資源被澳洲企業掌握。

2001年進口值達2億3,700萬美元(2001);出口值800萬美元。主要進口機械產品。主要出口產品為咖啡、橡膠、紫檀木、原油、天然氣。

東帝汶是世界上極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大部分物資都要靠外國援助,雖然經濟正在嘗試進一步地發展,但目前的經濟狀態並不良好。




2006年12月有106萬。其中東帝汶土著人(巴布亞族與馬來族或玻里尼西亞族的混血人種)佔78%,印尼人佔20%,亦有2%華人。約91.4%居民為羅馬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徒佔全國人口2.6%,1.7%是穆斯林,0.3%是印度教徒,0.1%為佛教徒。2003年統計的國民識字率為48%。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République malgache, Repoblikan'i Madagasikara),前稱馬拉加西共和國,非洲東海岸的印度洋島嶼國家。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島嶼,面積587,041平方公里, 其中陸地581,540平方公里,水域5,501平方公里;到2010年7月為止,人口共有21,281,844 人;首都及最大城市為塔那那利佛。馬達加斯加擁有全球5%的動植物種類,其中80%為馬達加斯加所獨有(特有種)。

馬達加斯加的政治獨立為1958年,但是政局卻越來越腐敗,刺殺、叛亂事件頻傳。時至今日,馬達加斯加仍正在發生不少政變,該國人民處境艱辛。





馬達加斯加島為世界第四大島。島上的高原區高度約海拔750至1350公尺,最高峰為北部的Maromokotro(馬魯穆庫特魯)山,高度為海拔2876公尺;第二高峰為南部的Imarivolanitra(伊馬里沃拉尼特拉)山,海拔2658米;中部的Tsiafajavona(齊亞法扎武納)山海拔2642米,位居第三。

馬達加斯加主要居民由18個部族組成,其中伊麥利那、貝希米扎拉卡和貝希略三個部族分別超過總人口的10%以上(他們也是梅里納人,來自婆羅洲),另外希米赫特、薩卡拉瓦、安坦德羅和安泰薩卡分別超過總人口5%以上;馬達加斯加其他居民有葛摩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國人,華僑和華裔約1.5萬人。當地以屬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馬達加斯加語為民族語言,法語亦有通用;主要宗教有基督教(信徒佔70%)、伊斯蘭教(佔8%)和傳統宗教。
馬達加斯加的華僑不少都在馬島擁有大片莊園。他們都由華南各地循水路經南洋、塞席爾群島到達馬島。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後來移居法國,或回到南洋或香港生活。

智利風光




智利共和國(República de Chile)是南美洲的一個國家。智利西和南瀕太平洋,北靠秘魯,東鄰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同與阿根廷,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重要城市有:聖地牙哥、瓦爾帕萊索、伊基克、蒙特港和蓬塔阿雷納斯等。

智利北部在西班牙征服者到達以前是印加帝國的一部分。自16世紀起西班牙人開始征服智利(1541年聖地牙哥建城)。南方的馬普切人頑強反抗西班牙人的入侵。這裡一直到19世紀中才成為智利的一部分。

智利南北長4300多公里,位於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之間,東西平均寬度卻只有200公里,令國土看起來相當狹窄,因此智利亦有「絲帶國」稱號。

大致上智利可分三個區域:
北部多山,許多山峰在6000米以上。在安第斯山脈的兩條山脊之間是阿他加馬沙漠。這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往往終年無雨。過去這裡有硝酸礦被開發,現在主要是銅礦。這個地區較大的城市是安托法加斯塔(219,000居民)及伊基克。




  • 中部氣候地中海型氣候。這個區域土地非常肥沃,人口眾多。首都聖地牙哥(約650萬居民)就在這裡。除此之外還有瓦爾帕萊索(港口,280,000居民)和康塞普西翁(工農業中心,350,000居民)是重要城市。
  • 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附近的塔拉爾鹽湖南部人煙稀少,降雨極豐富。海岸前有許多島嶼。大陸南方有火地島,智利和阿根廷各佔一半。火地島前的一個島上的合恩角是智利和南美洲的最南點。
  • 從西向東首先是一條狹窄的海岸,然後是山脈,然後是比較寬的高原。在中部這個高原很肥沃,可以被用作耕地和牧場。智利和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邊界線是安第斯山脈的東山脊。

除此之外太平洋中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和復活節島也屬智利。
年平均降雨量在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為12.7毫米,在聖地牙哥為375毫米,在南部的火地島為5800毫米。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馬來語:Republik Singapura)通稱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819年,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經萊佛士努力,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1942年至1945年間,新加坡曾被日本佔據三年半之久,其後回歸英國管轄。

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在1965年獨立前,新加坡已是東亞第四最富裕的地區,僅次於英屬香港、日本和台灣。 自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在四十餘年內迅速轉變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移民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在國內居住的居民有42%不是新加坡公民。這是全球第六最高的比率。新加坡的服務業就有50%是外國勞工。它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是倫敦,紐約和香港之後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

新加坡在城市綠化和保潔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的美稱。

1893年,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園藝師艾妮絲·卓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種蘭花,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便將其命名為「卓錦萬代蘭」,有卓越錦秀、萬代不朽之意。這種淺紫紅色的美麗蘭花有四個花瓣,象徵各民族及英語、華語、馬來語、坦米爾語4大語系,花朵清雅脫俗,象徵新加坡人樸實的氣質,強勁的生命力,更象徵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奮鬥的精神。

根據新加坡的憲法,新加坡實行的是議會制(內閣制)政府。國家機構三權分立,總統由直接民選產生,為國家元首。國會議員也是選舉產生,總理從國會多數黨中產生,其領導的內閣擁有行政權,並由獨立的公共服務委員會管理公務員的聘用以及處分。總理從議員中選出內閣部長。

在過去的40多年中,人民行動黨一直是唯一的執政黨,在議會中也鮮少有能夠形成監督力量的反對黨。外界普遍認為,人民行動黨對反對黨以及異議分子的打擊是毫不留情的,包括在選舉前重新劃分選區、運用行政資源以及訴諸法律行動等。但同時不容否認的是,人民行動黨確實在新加坡民眾中擁有很高威望,在建國後的歷次選舉中該黨的總得票率從未低於60%。

有些西方國家指責人民行動黨主宰了新加坡主要的政治舞台,因為國會成員絕大多數都是該黨黨員,三任總理李光耀,吳作棟與李顯龍也都是人民行動黨黨員。雖然國會的構成來自選舉結果,但要把新加坡政治視作民主舞台並不具太大的說服力。新加坡即便是實行選舉制度,也有些人認為新加坡政府體制似乎更接近一黨執政而不是民主政治。
一般認為,新加坡言論自由的空間自1965年獨立之後就一直受到壓制,雖然近年來為鼓勵創意產業的發展以及展現更開明的政府態度,已經在這方面有所放鬆。有些人認為,人民行動黨政府通過政府持股的方式間接控制了該國兩大媒體集團,反對聲音也因為種種限制很難通過其他私人出版機構出版其著作或發表言論。而一直以來「記者無國界」組織的新聞自由度排名顯示新加坡為「無新聞自由的國家」,外國媒體對新加坡政府的批評往往會導致誹謗官司,或被限制在新加坡的發行量。此外,個人或民間組織也被禁止自行安裝衛星天線接收器,所有外國電視節目都可被審查。政府也對網路進行管制,具體管制情況不詳,不過封鎖的網站類型多為一些色情網站。

人民的行動自由並沒有受到太大限制,但當局對一切集會活動都非常關注。在新加坡,只要達到一定數量的戶外集會都必須向警方備案。新加坡的內部安全局擁有非常大的許可權,被殖民地時期留下來的內部安全法授權可在必要時無限期拘留任何被懷疑可能對種族和諧與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的人士,並可以在不經審訊的情況下扣押多年。有些人認為,這部法律在人民行動黨政府對付共產黨的時候被濫用。

此外新加坡的高壓管制還表現在對日常行為的監督上:口香糖被禁止在新加坡境內銷售(醫療用口香糖除外);隨地扔垃圾、使用廁所後未沖水、在公眾地方吸煙、亂過馬路(不在指定的過路處過馬路,如不利用天橋或隧道過馬路)、地鐵上喝水或進食都會導致高額罰款或強制勞役,如罰在公眾地方掃街;當地傳媒記者會拍照被罰人士,被罰人士的「洋相」會刊登在第二天的報章的頭條。該國還擁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嚴格的禁毒法律,攜帶毒品入境或藏毒作販賣用途的主要刑罰為絞刑(根據現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未經許可而進、出口多於15克的海洛英,或多於30克嗎啡或古柯鹼,或多於500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經許可而製造任何數量之海洛英,嗎啡或古柯鹼者,均屬違法,而觸犯該等罪行者會一律被判處死刑)。此外對於成人男性犯罪者(16歲以上50歲以下)還可使用笞刑處罰。不過雖然大多數外國人無法理解這些嚴厲的刑法,大多數新加坡人卻認為重罰可有效遏止犯罪或破壞性行為。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希臘風光




希臘共和國,簡稱希臘(希臘文:Ελλάδα或Ελλάς),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南端。陸地上北面與保加利亞、馬其頓以及阿爾巴尼亞接壤,東部則與土耳其接壤,瀕臨愛琴海,西南臨愛奧尼亞海及地中海。希臘獲譽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擁有悠久的歷史,並對三大洲的歷史發展有過重大影響。漢語「希臘」源於古希臘語「Ἑλλάς」(Hellás)這一稱呼逐漸變為「Ελλάς」(Ellás)並最終成為現代希臘語中的「Ελλάδα」(Elláda)。英文「Greece」源於希臘語「Γραικός」(Graikos,古希臘語意為「Graecus神」或「Graecian人(一維奧蒂亞國部落)」,現代希臘語中為希臘的別稱),並成為其國際代碼GR的來源。

 


希臘劃分為13個大區(περιφέρειες,單數περιφέρεια),再進一步分為54個州(νομοί,單數νομός)。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享有很大自治權的區域阿索斯山自治修道院州(聖山,Αγίου Όρους)。
該國由巴爾幹半島南端的伯羅奔尼撒半島(Πελοπόννησος)作為主體,包括克里特島、羅德島及其他愛琴海島嶼。海岸線有14,880公里,陸地邊界長1,160公里。希臘80%的地方是山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十分乾燥;只有28%的土地是可耕種的。西部有濕地和湖泊。中部山區平均海拔在2,650公尺左右。傳奇性的奧林匹斯山為希臘最高點,海拔2,917米。

希臘屬地中海型氣候。此氣候最大特徵為夏乾冬雨,因此除冬季外,幾乎不會下雨。全境日照充足,各地區每年平均日照超過2000小時。 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和2月,最高氣溫在7和8月,1月平均氣溫攝氏13度,7月8月平均攝氏33度。但在冬天山區甚至雅典地區會出現降雪情形。
據2001年最後一次人口統計,希臘人口共計10,774,917。大多數希臘人(98%)信奉國教東正教。東正教會受國家保護,並有自治權,但受位於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元老院的精神指導。除此之外,還有1.3%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也是唯一受官方承認的除東正教之外的宗教。

據2001年最後一次人口統計,希臘人口共計10,774,917。大多數希臘人(98%)信奉國教東正教。東正教會受國家保護,並有自治權,但受位於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元老院的精神指導。除此之外,還有1.3%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也是唯一受官方承認的除東正教之外的宗教。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斐濟旅遊










斐濟群島共和國位於南太平洋,萬那杜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該國的群島共包括了330個島嶼,當中一半島嶼為無人居住。

當中維提島和瓦努阿島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國家名稱是源自「島嶼」的東加語,並變為斐濟語的「Viti」。早在17世紀,便有東南亞裔人士抵達斐濟定居,比歐洲的探險家要早一些。

1643年,荷蘭探險家阿貝爾·塔斯曼抵達斐濟,是首位踏足此地的歐洲人。他們最初也是到該處定居,直至1874年,斐濟成為英國殖民地。斐濟於1970年從英國獨立,1987年發生了兩起軍事政變,第一次是有人不滿政府由當地的印度裔壟斷,第二次是要求廢除君主立憲,實施共和制,以總統取代總督,其國家名稱也從當時的「斐濟自治國」改為「斐濟共和國」,1997年改為現在的國名「斐濟群島共和國」。

2006年5月6日,議會選舉舉行。5月18日,選舉委員會確認,在眾議院的71個議席中,團結的斐濟黨獲得36個席位,斐濟工黨得到31個議席,聯合人民黨獲得兩個議席,其餘兩個議席為獨立競選人獲得。團結的斐濟黨領導人萊塞尼亞·恩加拉塞宣誓就職總理。

2006年12月5日,斐濟武裝部隊司令弗蘭克·姆拜尼馬拉馬稱,軍方已完全接管政府並控制了全國,解除總理恩加拉塞的職務,他本人暫時代行總統職務。12月6日,過渡政府總理喬納·塞尼蘭加卡利宣誓就職。1月4日,姆拜尼馬拉馬宣布將總統職務交還給約瑟法·伊洛伊洛。1月5日,姆拜尼馬拉馬宣誓就任過渡政府總理。

值得一提的是,斐濟雖然公認英女王為最高酋長,但這個並非國家元首的稱號,因此斐濟不算為一個英聯邦王國。

斐濟分為2個直轄市、4個行政大區和羅圖馬島。直轄市分別是蘇瓦和勞托卡;行政大區分別是中央大區、西部大區、北部大區和東部大區。其下分為14個省:納莫西省、拉省、雷瓦省、塞魯阿省、泰萊武省、奈塔西里省、那德羅加諾沃薩省、巴省、布阿省、卡考德羅韋省、坎達武省、勞省、洛邁維提省、馬庫阿塔省。

斐濟總面積(含海域面積)為194 000平方公里,其中10%面積為陸地。斐濟包含322個島嶼,其中1/3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為維提島與瓦努阿島。首都蘇瓦位於維提島上。四分之三的人口也居住在維提島。該島多山,最高峰1200m,並有熱帶雨林。其他重要城鎮有楠迪、薩武薩武與勞托卡。

斐濟的憲法規定了三個語言為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斐濟語和印度斯坦語(Hindustani)。其中,英語由英國殖民者所引入,印度斯坦語是居住在斐濟的印度族裔的主要語言,而斐濟語則是斐濟本民族的語言。據斐濟憲法規定,斐濟公民有權利使用其中任何一種語言同政府機構溝通,需要的話政府應及時提供翻譯人員。
由於斐濟受英國殖民統治超過一百年,英語成為了斐濟本民族和印度族裔最常用的語言。不同族群間溝通一般是用英語,政府機構、教育機構、金融和法律機構也一般以英語為主。
斐濟語是斐濟的民族語言,屬於南島語系。與同屬南島語系的美拉尼西亞語較為接近,但由於長期與玻里尼西亞民族接觸,因此也受到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中的東加語的影響。

印度斯坦語是在斐濟居住的印度族裔和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所講的主要語言。與印度次大陸所講的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有一定區別,但其區別並不妨礙相互交流,關於斐濟所使用的印度斯坦語,請參見斐濟印度斯坦語。

 
除了上述三種官方語言,斐濟還有很多其他的語言。其中在該國西部的很多方言,同官方的普通話(Bau Standard)差別很大,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另一種語言。另外,很多斐濟的印度人除了說印度斯坦語外,也說泰米爾語。還有少數說比哈里語(Bihari)、孟加拉語和其他語言。而在該國的羅圖馬島上,主要使用羅圖馬語(屬於玻里尼西亞語的一種)。

夏威夷




夏威夷州(英語:Hawaii,是美國唯一以3個母音結尾的州)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總面積16,633平方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州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落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臨絕種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夏威夷的经济主要以觀光業为主,其美丽的热带风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全世界各地游客。

本州是由十九個主要的島嶼及珊瑚礁所組成,从成因上看,多为海洋岛(珊瑚岛和火山岛)位於中部太平洋。根據州政府的官方統計,共有137個島嶼,包括全部離岸小島及各個珊瑚礁周圍的獨立小島。從尼好島(Niihau)到最南方的夏威夷島(即夏威夷大島,Hawaii)之間的七個島有人居住,此外整個島鏈從尼好島向西北方沿伸1000英里(1600公里)。全部的島嶼原來都是由火山活動所形成。目前只有夏威夷島有火山活動(參見: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及洛依希)。其他島嶼最近一次的火山爆發是18世紀末在哈里亞卡拉的西南峰(東茂伊火山)。
 





夏威夷州的城鎮包括了歐胡島(Oahu)上的檀香山(又譯為火奴魯魯,Honolulu)、大島(夏威夷島)上的希洛(Hilo)與科納(Kona),可愛島(Kauai)上的利胡埃(Līhue)以及茂伊島(Maui)上的卡胡魯伊(Kahului)。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索馬利亞




索馬利亞共和國(索馬利亞語:Jamhuuriyadda Soomaaliya ,是一個東非國家,位於索馬利亞半島上,東濱印度洋,北臨亞丁灣,與衣索比亞、肯亞、吉布地相鄰。索馬利亞目前處於內戰狀態,戰前首都為摩加迪休(Mogadishu)。位於索國西北部的索馬利亞蘭與傾向於統合的中部邦特蘭以及索馬利亞西南國均為實質獨立。索馬利亞的地理位置,居於地中海與印度洋的亞丁灣之南,是各國貨輪出入蘇伊士運河的必經海路。由於索馬利亞內戰連連,教育、社會體系已崩潰多年,當地人民自20世紀以來即以海盜為業;每年勒索各國商船,金額難以估計,以致聯合國對索國海盜基地展開調查。

索馬利亞全境以平緩的低高原為主,高度由北向南漸降。有沿海平原、內陸高原、北部山地等地形區。大部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年降水量自南而北從500~600毫米減至100毫米以下。有謝貝利河和朱巴河。

索馬利亞約80%人口以畜牧業和半農半牧業為主,畜產品占國民生產總值的首位。畜牧多羊、牛、駱駝。農產有香蕉、甘蔗、棉花、高梁、玉米等。特產乳香、阿拉伯樹膠和沒藥。工業有製糖、紡織、食品、捲煙等部門。開採綠寶石、石膏,蘊藏鐵、鈾、錳、鈮礦。出口牲畜及其產品(占出口總值60%以上)、香蕉、乳香、沒藥;進口機械設備、食品、消費品、燃料等。

雅典地理




雅典(希臘語:Αθήνα,古希臘語:αἱ Άθῆναι)是希臘首都,也是希臘最大的城市。雅典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三面環山,一面傍海,西南距愛琴海法利龍灣8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過。市內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記載的歷史就長達3000多年。現在雅典是歐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臘經濟、財政、工業、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市區人口330萬,加上郊區人口共有380萬人口。城市的面積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區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個強大的城邦,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臘是哲學的發源地,是柏拉圖學院和亞里士多德的講學場所的所在地。蘇格拉底、希羅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都在雅典誕生或居住過,雅典也因此被稱作「西方文明的搖籃」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迹和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的帕提農神廟,是西方文化的象徵。

雅典是奧運會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舉辦過第一屆夏季奧運會。2004年,第二十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

在古希臘語中,雅典為Ἀθῆναι,又稱Ἀθηνᾶ和Ἀθήνη,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換句話說,同一個「Ἀθῆναι」,女神譯名為「雅典娜」,城市譯名為「雅典」。城市的名稱是一個複數形態,是因為它由幾個部分組成。19世紀,Ἀθῆναι正式成為城市的名字。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稱澳洲(英語:Australia),是全球地理面積第六大國家、大洋洲最大國家。其國境東南鄰近紐西蘭,西北鄰近印度尼西亞,北邊靠近巴布亞新畿內亞、西巴布亞和東帝汶。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學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陸,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陸板塊。其人民平均擁有國土面積乃世界最廣國家之一,經濟成就亦屬世界高度發達國家。國民生活水準很高,經濟的主要重點是高效率的能源和畜牧業。
澳洲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迷人的熱帶雨林、別稱「紅色中心」的乾燥貧瘠的沙漠,白雪皚皚的山峰、綿羊遍佈的牧場、及引人入勝的海濱,和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烏魯汝。在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澳洲名列前茅的城市數目在全球國家之先。 並獲得全球人類發展指數第二的排名(2009年)。

澳洲位於南半球、東半球,介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擁有澳洲大陸和塔斯曼尼亞等島嶼。澳洲四面環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相望。

澳洲佔有大洋洲絕大部分陸地,總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其70%為沙漠和半沙漠。澳洲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36,735公里。全澳可分成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三區。全境平均海拔300公尺,超過1,000公尺的山地面積低於1%,低於500公尺者達87%,乃地表起伏最和緩的大陸。

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公尺,最長的墨內河有2520公里。中部的埃爾湖是最低點,湖面低于海平面12公尺。東部沿海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氣候上北部屬熱帶,部份屬亞熱帶,少部分屬溫帶。年均溫北部為27℃,南部14℃。內陸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部山區500~1,200毫米。

澳洲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2006年起,聖嬰現象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佈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水渡過乾旱。

棲息於桉樹上的樹熊澳洲大部分是半乾旱或荒漠地帶,但生態環境極為豐富,包括從高地的石南荒原到熱帶的雨林,為全球17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澳洲許多生物是當地獨有,原因是澳洲大陸較古老、地理上長期孤立,和氣候極端多變。其被子植物約85%、哺乳類動物約84%、鳥類超過45%,和近岸溫帶魚類約89%是特有種。澳洲許多生態區,和區內的生物已被人類活動和外來物種所威脅。聯邦《1999年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法案》是保護瀕危物種的根本法律。基於「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設立了許多受保護地區以保育獨特的生態系統;64個濕地根據《濕地公約》而登記;另有16個世界遺產。「環境可持續指數」公佈於2005年,澳洲在2006年排名全球第13。

澳洲多數木本植物是常綠的,且很能適應火災和乾旱,例如桉樹和金合歡。但近十年來,由於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次傳出森林大火;2009年,由於縱火案,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澳洲的莢果品種眾多且本地特有,它們能與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共生,因此較適應較貧瘠的土壤。澳洲出名的動物有單孔目(如鴨嘴獸和針鼴)、有袋類(如袋鼠、樹熊和袋熊,其中拳擊袋鼠還是澳洲的國家象徵)、灣鱷和淡水鱷、鴯鶓和笑翠鳥等鳥類。澳洲的毒蛇數量在世界之最。

澳洲野犬約引進於公元前3,000年,當時澳洲原住民與南島人貿易。 人類最初定居後,許多動植物品種很快絕種,包括一些大型動物;歐洲殖民開始後,更多物種步向滅絕,包括袋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