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嗨!你也來啦!歡迎~歡迎~~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蘇丹風光


蘇丹共和國 (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是非洲大陸面積最大,同時是陸地面積第十大的國家。該國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國家的名字源自於阿拉伯語「Bilad-al-Sudan」,字面意思為「黑(人)的土地」,首都喀土穆,曾被失敗國家指數列表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歸咎于軍政府在達爾富爾戰亂問題上的專制統治。同時,南蘇丹將於2011年舉行投票,就是否脫離蘇丹共和國的統治而獨立作出選擇。

蘇丹人民一直飽受內戰和文化不平等之苦:大部分人生活在北部喀土穆,他們大多是阿拉伯穆斯林,而生活在南方撒哈拉邊緣的,大多是非穆斯林的傳統非洲部落或基督教徒。

1988年6月,教育部決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費的規定,小學仍為免費教育。各地區教育發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發展較快。全國人口的64%為文盲,25%的學齡兒童不能入學。2003年全國有中、小學校13559所,綜合大學5所,專科院校11所,在校學生約497萬人,其中大學生約24萬人,教師約13萬人。喀土穆大學建於1902年,是蘇丹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

中部是蘇丹盆地,尼羅河河谷貫穿,青尼羅河、白尼羅河匯合處一帶土質最為肥沃,西部和東部是高原,最高部為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蘇丹終年炎熱,主要屬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年降水量自北向南由20多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北半部多沙漠,南半部多草原、森林和沼澤;礦藏有鐵、錳、銅、金、石油、雲母等。

蘇丹的經濟以農牧為基礎,國內最重要的農業區為白、藍尼羅河相夾之「半島」Gezira)區以迄喀土穆。全國半數以上的人口及80%的耕地,均在本區。牧業以南部的牛群為重要。蘇丹人自阿拉伯膠灌木上收集阿拉伯膠。每年經由蘇丹港出口,佔全球阿拉伯膠產的四分之三。

紅海沿岸有小量的金礦、錳砂及鐵砂生產,西部馬拉山區的銅礦。

蘇丹的現代工業有棉紡織、麵粉、製糖、菸草、鞣革、屠宰、榨油以及其他日用品工廠,主要是本國農牧產品的加工業,及人民日用品工業,重工業的建設較少。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國(葡萄牙文:República Portuguesa),通稱葡萄牙(葡萄牙文:Portugal,中國明朝時稱佛朗機),(澳門舊譯葡萄牙民國,簡稱葡國),是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其國際代碼為PT。 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北部和東部鄰西班牙。除了歐洲大陸的領土以外,大西洋的亞速群島和馬德拉群島都是葡萄牙的領土。澳門在1999年交還中國前(1553年至1999年),曾由葡萄牙統治。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的羅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葡萄牙位於歐洲大陸的西南盡頭,東面與西班牙接壤,西面則是大西洋,故一直以來不少人特意走到葡萄牙西岸,欣賞臨近大西洋壯觀的景色。在地中海區域,葡萄牙屬於邊緣國家,但是在大西洋區域,葡萄牙則是前線國家。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大航海時代葡萄牙發揮出重要作用。

葡萄牙境內北部是山地,中部沿海地區有許多漁村和度假勝地,南部是丘陵地帶。

此外葡萄牙在大西洋中還有兩個群島,位處大西洋外海,分別是亞速群島和馬德拉群島。

葡萄牙是現代工業-農業國家,農業中栽種橙乃葡萄牙最享負盛名。工業方面則有金屬提煉、化工、石油等,但最出名的卻是以水松木製造的軟木塞,居世界前列。昔日葡萄牙在海外擁有大量殖民地,為葡萄牙經濟帶來源源不絕的原料,但自各殖民地相繼獨立後,這方面優勢已日見消失。

葡萄牙貨幣目前是用歐元,是歐元創始國成員之一。
葡萄牙乃天主教國家,84.5%的人信奉天主教。葡萄牙由於位地中海,十五世紀又強盛一時,不論在文字、藝術和建築皆有著濃重的拉丁味道,並受天主教文化極深。舉例,葡萄牙人的姓名一般都相當長,包含了四至六個詞彙,並主要是參考拉丁語拼湊而成。一些葡萄牙人常見的名字,如Nuno、Ricardo、Santos、Luis、Xavier等都是屬於拉丁詞彙。而葡萄牙境內天主教教堂相當多,絕大多數都有濃厚的羅馬天主教味道。

葡萄牙另一項最出名的文化乃飲食,各種米飯、馬鈴薯、麵包、肉類、海鮮和魚類組成其主要食譜。葡萄牙人因鍾情鱈魚而聞名,據說有365種(即一年中每一天都可以不同)烹飪鱈魚的方法。葡萄牙的葡萄酒自羅馬時期就已經開始出口。羅馬人將他們的酒神巴克斯與葡萄牙聯繫起來。如今這個國家仍享譽於眾多葡萄酒愛好者,它的葡萄酒曾榮獲多次國際大獎。

葡萄牙由於本身人口不及其他歐洲國家,葡萄牙在體育上成績一直只是平平,唯一可稱道的乃有三大足球體育會:士砵亭、波爾圖、賓菲加。這三大體育會素以培育多樣化運動人才著稱,範圍包括足球、籃球、田徑、游泳、曲棍球以至棋藝。單以足球來說,從這三家體育會培育出來的,有球員基斯坦奴朗拿度、費高、尤西比奧和教練摩連奴。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哈薩克



哈薩克共和國(哈薩克語: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wblïkası / قازاقستان رەسپۋبلىيكاسى;俄語: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哈薩克,國名取自其最大民族哈薩克族,是中亞國家之一,獨立前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原首都位於阿拉木圖,在1997年遷到阿斯塔納。



哈薩克北與俄羅斯、東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南與烏茲別克、吉爾吉斯等國接壤。全國面積達2,717,300平方公里,是中亞地區一個大國家,亦是全世界最大的內陸國。

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地形為東高西低,西部是圖蘭低地和裏海沿岸低地,西北面和北面分別是俄羅斯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延續平原。中部漸見丘陵,東部和東南部為山地,也是帕米爾高原向北的延續。

歐洲部分面積約14萬km²
主要的水體包括巴爾喀什湖、齋桑泊等。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分鹹海,西臨裏海(世界最大的內陸湖),多數湖泊為鹹水湖。境內的河流多數為內流河,主要有額爾齊斯河、錫爾河、烏拉爾河等。

哈薩克的半荒漠和荒漠佔全國面積60%,在荒漠地區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全境屬溫帶乾燥氣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熱,但山區高峰亦有終年積雪,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氣候各個地區相差很大,首都阿斯塔納,冬天最底溫度可達-40℃以下,常有4、5級大風,原首都阿拉木圖氣溫則最底達-20℃左右,極少有風。

哈薩克經濟以石油天然氣、採礦、煤炭和農牧業為主,加工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大部分日用消費品依靠進口。哈薩克獨立後實施經濟改革,分階段推行市場經濟和私有化。近年來,政府採取了加強宏觀調控、積極引進外資、在重點發展油氣領域和採礦業的同時,實施進口替代政策,扶植民族工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實行自由浮動匯率等一系列措施。國內生產總值(2002年):37472億堅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2年):252677堅戈。自然資源豐富,目前哈全國已探明總的石油儲量為100億噸,煤儲量為39.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8萬億立方米,錳4億噸。

截至2002年12月、哈薩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210億美元,主要投資國包括:美國49.2億美元,英國17.8億美元,韓國15.6億美元,義大利6億美元,中國大陸5.6億美元,土耳其5.1億美元、日本3.36億美元。

現時哈薩克是世界上第六大糧食出口國,和第一大麵粉出口國。

人口總數為1521萬人(2004年10月),其中城市人口為856萬,佔56.9%,農村人口為645萬,佔43.1%。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西語: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西語:España),是一個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國家,與葡萄牙同處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公國接壤。它的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以及在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其國際代碼為ES。
由於西班牙的地理位置,自史前時代以來該地區就一直受許多外來影響的控制,一直到它開始成為一個國家。相反的,在近代史上,它卻是影響其他地區的一個重要文化發源地,當它成為一個全球性帝國時為世界帶來的影響是--如今全球有4億說西班牙語的人口,使西班牙語成為世界上使用人數第2多的母語。
西班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上。地形多山,梅塞塔高原是構成高原與多山地的主幹,西班牙的最高峰是穆拉森山,海拔3,718米。北有庇里牛斯山與法國為界。東有地中海。北有大西洋的比斯開灣。地中海式氣候,陽光充足,春秋多雨,年平均降水500-1500毫米。
西班牙氣候可分作下列四環:
  • 地中海氣候:西班牙東部與南部多屬亞熱帶氣候,春、秋皆為雨季,夏季溫度令人感到舒適。

  高溫紀錄:梅西亞47.2℃,馬拉加44.2℃,瓦倫西亞42.5℃,阿利山迪41.4℃,馬略卡40.6℃,巴塞隆納39.8℃。

  低溫紀錄:加隆拿-13.0℃,巴塞隆納-10.0℃,瓦倫西亞-7.2℃,梅西亞-6.0℃,阿利山迪-4.6℃,馬拉加-3.8℃。

  • 內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西班牙北部地區擁有寒冷的冬季(通常會降雪)及炎熱的夏季。

  高溫紀錄:塞維亞47.0℃,哥度巴46.6℃,巴達荷斯45.0℃,阿爾巴塞特與薩拉戈薩42.6℃,馬德里42.2℃,貝高斯41.8℃,華拉度列40.2℃。

  低溫紀錄:阿爾巴塞特-24.0℃,貝高斯-22.0℃,沙挪曼加-20.0℃,杜雷爾-19.0℃,馬德里-14.8℃,塞維亞-5.5℃。

  • 北大西洋沿海氣候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夏季氣候和暖,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高溫紀錄:畢爾包42.0℃,拉科魯尼亞37.6℃,支漢36.4℃。
  低溫紀錄:畢爾包-8.6℃,奧維多-6.0℃,支漢與拉科魯尼亞 -4.8℃。

  • 迦納利群島: 副熱帶夏干氣候,全年氣溫通常在18℃與24℃之間。

  高溫紀錄:特里福42.6℃。
  低溫紀錄:特里福8.1℃。


祕魯概況




秘魯(西班牙語:Perú,奇楚瓦語:Piruw),全稱為秘魯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l 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魯」音譯自西班牙語「Perú」,而「Perú」一詞則源自16世紀初一位居於巴拿馬聖米格爾灣附近的地區統治者Birú的名字。1522年,西班牙人到達他的領土,這是當時歐洲人認識的新世界的最南端。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繼續向南探索,新發現的地區便被命名為「Birú」或「Perú」。1529年,西班牙王國在《托萊多條約》給予該名稱合法地位,條約指明新征服的印加帝國為秘魯。在西班牙的統治下,該國被稱為秘魯總督區,獨立後改名秘魯共和國。

官話「秘」字在此讀音為「bì」;粵語仍遵循音譯讀為「bei」。

秘魯面積1,285,220平方千米,約為墨西哥的三分之二大小。該國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
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把秘魯分為三個地理區:山脈以西的沿岸區是狹長的平原,除季節性河流河谷地區外氣候乾旱;高原區即安第斯山區,阿爾蒂普拉諾高原和全國最高的山峰──海拔6,768米的瓦斯卡蘭山都位於該區;第三個區域是佔全國土地面積60%的亞馬孫林區,區內是被亞馬孫雨林覆蓋的廣闊的低地,位於山脈以東。

秘魯境內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注入三個主要流域之一。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多為間歇性,斜度較高,長度較短;亞馬孫河支流的長度較長,流量較大,流出高原區後斜度降低;注入的的喀喀湖的河流則以長度短、流量大為特徵。秘魯境內最長的河流依次為烏卡亞利河、馬拉尼翁河、普圖馬約河、雅瓦里河、瓦亞加河、烏魯班巴河、曼塔羅河和亞馬孫河。

安第斯山脈的山峰是秘魯很多河流的源頭與其他赤道國家不同,秘魯的氣候不是單一的熱帶;安第斯山脈和秘魯寒流使全國各地的氣候有較大的差異。沿岸區氣候溫和、濕度高但降水量低,但該區北部氣溫和降水量都較高;高原區夏季多雨,氣溫和濕度隨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亞馬孫林區溫暖多雨,但南端的冬季寒冷,不是四季都有降水。因為豐富的地理和氣候形態,秘魯境內的生物多樣性極高:截至2003年,該國發現21,462種動物和植物,其中5,855種是特有種。秘魯政府設立了幾個國家公園進行保育工作。
秘魯是發展中國家,2005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773,2006年人均收入折合為3,374美元;51.6%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包括19.2%人口非常貧窮。在歷史上,秘魯十分依賴出口賺取外匯,以進口物資及償還外債,整體經濟表現也與出口息息相關。雖然出口為國家帶來龐大的收入,但秘魯無法發展出自給自足的經濟,收入分配仍然不均。

秘魯的經濟政策在近數十年大幅擺動。1968-1975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政府推行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徵收外資公司、實行經濟干預以及擴大國營企業規模。這些政策的目的是實現收入再分配以及擺脫對已開發國家的過份依賴,但最終收效甚微。雖然如此,但大部分改革政策持續推行到1990年代,直至阿爾韋托·藤森政府終止物價管制、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外資直接投資的限制,私有化大部分國營企業。自1993年起,秘魯經濟穩定增長,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曾一度陷入衰退。

第三產業占秘魯國內生產總值的53%,第二產業佔22.3%,第一產業佔15%,稅收佔9.7%。近年秘魯的經濟增長受惠於宏觀經濟穩定、貿易條件改善以及投資和消費的增加。2006年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後,兩國雙邊貿易額預期將會提高。秘魯的主要出口貨物有銅、黃金、鋅、紡織品、魚產品等;最大貿易夥伴依次為美國、中國、巴西和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