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共和國 (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是非洲大陸面積最大,同時是陸地面積第十大的國家。該國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國家的名字源自於阿拉伯語「Bilad-al-Sudan」,字面意思為「黑(人)的土地」,首都喀土穆,曾被失敗國家指數列表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歸咎于軍政府在達爾富爾戰亂問題上的專制統治。同時,南蘇丹將於2011年舉行投票,就是否脫離蘇丹共和國的統治而獨立作出選擇。
蘇丹人民一直飽受內戰和文化不平等之苦:大部分人生活在北部喀土穆,他們大多是阿拉伯穆斯林,而生活在南方撒哈拉邊緣的,大多是非穆斯林的傳統非洲部落或基督教徒。
1988年6月,教育部決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費的規定,小學仍為免費教育。各地區教育發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發展較快。全國人口的64%為文盲,25%的學齡兒童不能入學。2003年全國有中、小學校13559所,綜合大學5所,專科院校11所,在校學生約497萬人,其中大學生約24萬人,教師約13萬人。喀土穆大學建於1902年,是蘇丹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
中部是蘇丹盆地,尼羅河河谷貫穿,青尼羅河、白尼羅河匯合處一帶土質最為肥沃,西部和東部是高原,最高部為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蘇丹終年炎熱,主要屬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年降水量自北向南由20多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北半部多沙漠,南半部多草原、森林和沼澤;礦藏有鐵、錳、銅、金、石油、雲母等。
蘇丹的經濟以農牧為基礎,國內最重要的農業區為白、藍尼羅河相夾之「半島」Gezira)區以迄喀土穆。全國半數以上的人口及80%的耕地,均在本區。牧業以南部的牛群為重要。蘇丹人自阿拉伯膠灌木上收集阿拉伯膠。每年經由蘇丹港出口,佔全球阿拉伯膠產的四分之三。
紅海沿岸有小量的金礦、錳砂及鐵砂生產,西部馬拉山區的銅礦。
蘇丹的現代工業有棉紡織、麵粉、製糖、菸草、鞣革、屠宰、榨油以及其他日用品工廠,主要是本國農牧產品的加工業,及人民日用品工業,重工業的建設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