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嗨!你也來啦!歡迎~歡迎~~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烏拉圭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位於南美洲東南部,烏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的東岸,北鄰巴西,西界阿根廷,東南瀕大西洋。面積176215平方公里。居民約90%是白人,其餘有8%的印歐混血兒。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首都為蒙特維多。1825年8月25日從巴西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境內大部分地勢平坦,農牧業發達。現為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國。 

烏拉圭屬溫帶氣候,以優美自然風光和安定社會環境,獲譽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寶石而又盛產紫晶石,獲譽為「鑽石之國」。
烏拉圭乃南美洲第二小的國家,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最高不過514米。濱海地區,主要是飼養牛羊等家畜的牧場。烏拉圭同時有多條大河,其中以烏拉圭河為最大,同時河岸還有多個湖泊,而烏拉圭河西面則形成國界之一。

烏拉圭氣候屬南半球副熱帶濕潤氣候,五至八月乃冬季,十一月至一月乃夏季。雖然受到安斯山脈乾燥的西風影響,但由於臨近海洋,又巴西暖流流經,降水頗多。

烏拉圭經濟主要是以出口農業為主,早在二十世紀初歐洲爆發戰事時,烏拉圭便大量出口農產品到歐洲等各地,令烏拉圭一度成為南美洲富裕的國家。現時烏拉圭經濟雖然不能與二十紀初相比,烏拉圭仍然是靠出口農業帶動。2000年南美洲爆發經濟危機,巴西和阿根廷率先為重災區,烏拉圭因為有一半出口是輸向巴西和阿根廷,結果也受到牽連,不但出口大跌,失業率還達到雙位數字。烏拉圭乃南美洲區中另一個經濟蕭條的國家。

烏拉圭主要是由歐洲移民過來的歐洲人組成。原住民查魯亞人早在數百年前歐洲人進入烏拉圭時已大量被屠殺。這些歐洲移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故烏拉圭人主要說西班牙語為主。


庫克群島




庫克群島(英语:Cook Islands)是一個位在南太平洋上,介於法屬玻里尼西亞與斐濟之間,由15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其命名起源於遠征探索南太平洋,發現了許多島嶼的詹姆斯·庫克船長,是紐西蘭的自由结合區。




庫克群島由15個大小島嶼組成,整個群島原則上分為南北兩個集團。其中,南集團佔有全國240平方公里的國土中,約90%的面積,包括首都阿瓦魯阿所在的最大島拉罗汤加岛(Rarotonga Is.)在內的九個島嶼都屬於此集團,大部分都是火山活動造成的島嶼,土壤肥沃、熱帶植被滿佈。至於北集團則大都是距離海平面沒多高、由珊瑚礁構成的低矮環礁,島上植被零星,通常中央會有大型的潟湖。
雖然土地面積狹小,但是由庫克群島周圍所構成的經濟海域範圍,卻多達兩百萬平方公里,因此漁業資源對該群島的經濟佔有非常高比例的重要性。

冰島風光



冰島(冰島文:Ísland)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位於格陵蘭島和英國中間,首都雷克雅維克。地理概念上,冰島經常被視為是北歐五國的一份子。今日的冰島已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已開發國家,曾經擁有世界排名第五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世界排名第三的人類發展指數(2009年)。 

目前,冰島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經濟區、北歐理事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會員國,但是並未加入歐洲聯盟。
2009年,歐洲爆發經濟危機,而冰島受創最深,積欠英國大量公債,英國向冰島討債不成,冰島幣值大幅貶值。

西隔丹麥海峽與格陵蘭島相望,東臨挪威海,北面格陵蘭海,南界大西洋。屬北歐國家,面積10.3萬平方公里。

早中新世晚期以來,由大西洋中脊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質堆積而成,屬於火山島。組成冰島的岩石都是火山岩,以玄武岩分布最廣,還有安山岩、流紋岩等。

島上多火山,以「極圈火島」之名著稱,共有火山200至300座,有40至50座活火山。主要的火山有拉基火山、華納達爾斯火山、海克拉火山與卡特拉火山等等。1963年至1967年在西南岸的火山活動形成了一個約2.1平方公里的小島。冰島溫泉的數量是全世界之冠,全島約有250個鹼性溫泉,最大的溫泉每秒可產生200升的泉水。

基本地勢方面,整個冰島是個碗狀高地,四周為海岸山脈,中間為一高原。大部分是台地,台地高度大多在400至800公尺之間,個別山峰可達1300至1700公尺,冰島最高峰是華納達爾斯赫努克山(2119公尺)。低地面積很小,西部和西南部分布有海成平原和冰水沖積平原,平原面積佔全島的7%左右。無冰川流過的海岸線不規則,多峽灣、小海灣。其他沿海地區主要為沙灘,岸外的沙洲形成潟湖。

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廣佈。


辛巴威



辛巴威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Zimbabwe,中國大陸、港澳、馬新譯作津巴布韋),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1980年4月18日獨立建國,面積39萬餘平方公里,首都哈拉雷(Harare)。辛巴威人口約1300萬(2008年),黑人佔總人口的99%,主要有紹納族(佔79%)和恩德貝萊族(佔17%)兩大民族。辛巴威58%的人口信奉基督教,40%信奉地方宗教,1%信奉伊斯蘭教。英語是辛巴威的官方語言,主要語言還有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

辛巴威國土面積39萬餘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南部,是一個內路國家。辛巴威東鄰莫三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與波札那、尚比亞相連。
辛巴威大部分地區是高原地形,平均海拔1000餘米。地形分高草原、中草原和低草原3種。辛巴威東部伊尼揚加尼山海拔2,592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讚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別是與鄰國尚比亞和南非的界河。維多利亞瀑布、三比西河、三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水壩與大壩攔阻河水積蓄而成的卡里巴湖共同圍成辛巴威北邊的疆界,與尚比亞相鄰。辛巴威的東邊國界全部與莫三比克相鄰,西南為波札那,南境則有一部分與南非相連,以林波波河為界。

辛巴威氣候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攝氏22度,10月份溫度最高,達32度,7月份溫度最低,約13~17度。

辛巴威約有12,382,920人口(2008年7月估計值),其中非裔黑人佔了98%,混血與亞裔人種佔1%,白人則佔1%不到。在黑人族裔中最主要的一支為紹納人(Shona,佔總人口82%),居次為恩德貝萊人(Ndebele,佔總人口14%)。

英語是辛巴威的官方語言,並與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並列為主要語言。
辛巴威約有半數的人口是信仰一種由基督教與地方信仰所混合而成的融合信仰(syncretic),其餘25%信仰基督教,24%則為地方信仰。至於伊斯蘭教與其他的宗教信仰,則佔了該國不到1%的人口。

葉門風光




葉門共和國(簡稱:葉門,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 1990年5月22日-),為西南亞國家,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位於阿曼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1990年5月由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北葉門)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葉門)合併組成。

葉門南鄰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906千米; 東與阿曼接壤,北與沙烏地阿拉伯接壤, 邊界長1746千米 (與阿曼共同邊界288千米,與沙烏地阿拉伯共同邊界1458 千米)。 國土面積52.7970萬平方公里。

葉門的國土大部為沙漠,狀況又各不相同: 西部沿海地帶與漢志類似,均濕熱; 西部山區地帶比較適宜人類活動; 而東部則屬於極乾旱的荒涼沙漠地帶。 葉門主要礦石資源有石油、煤、金、鉛、鎳和銅; 非礦石資源有石鹽、大理石; 此外葉門沿海還有一些漁業資源。

葉門耕地佔國土總面積不足3%, 雖然葉門人曾經是一個農業民族, 但今天他們的土地由於缺水並不十分適宜農耕。 葉門在夏季有著沙漠中常見的沙塵暴, 而由於過度放牧,沙漠化日漸嚴重。

現有1870萬(2002年)。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什葉派的宰德教派和遜尼派的沙裴儀教派各佔50%。葉門也是盛行蘇非派的地方,回回人馬來遲的蘇非派虎夫耶,馬明心的哲合忍耶也是由葉門的納克什班迪派傳授。

葉門是比較窮的阿拉伯國家。以農業為主,糧食常不能自給,約1/2依靠進口,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政府重視農業生產,擴大農業貸款,興修水利,以實現糧食、蔬菜、水果自給。大力開發石油和其他礦產資源。鼓勵發展民族資本。對外實行開放,注意吸引僑匯和利用外資、外援。近年,政府致力於減少預算赤字和政府開支,努力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極為重視石油的勘探和生產,建國之後既開始開發石油,力圖通過加強和發展生產力以及開發石油和礦產克服經濟危機,並頒布新的投資法和將亞丁市建為自由經濟區,以吸引外資,然而到1998年碰到油價低潮。油價回升之後,葉門政府嚴控消費,繼續發展基礎工業。但海灣戰爭帶來的失業、僑匯銳減以及1994年內戰讓葉門經濟造成的破壞和損失,仍影響著葉門的經濟發展。葉門人口增長率高達3.4%,政府開支增長很快。1995年3月,政府開始實行為期三年的經濟改革計劃,主要內容是減少政府開支,緊縮財政,加強稅收,取消對部分生活必需品的補貼等。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厄瓜多爾





厄瓜多爾,全稱厄瓜多爾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l Ecuador)是一個位於南美洲西北部的國家,於1809年8月10日時脫離西班牙的統治獨立建國。由於赤道橫貫了厄瓜多爾的國境,再加上在西班牙文中「厄瓜多爾」的意思就是「赤道」,因此該國又擁有「赤道國」的別稱,或因為盛產香蕉而又被稱為「香蕉之國」。首都基多(Quito)位於皮欽查火山(Pichincha)的山麓,高達2,850公尺的海拔,使該市成為全世界第二高的首都(僅次於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厄瓜多爾西境瀕臨太平洋,靠近海岸的東部地區為平原地形,中部海拔較高,其中海拔6310米的欽博拉索山(Chimborazo)屬於安地斯山脈的一部份,是座死火山。它除了是全國最高點(海拔6,267公尺),也是地球表面上離地心最遠之處(因為自轉的離心力,使地球成為一個南北縱軸較東西橫軸略短的微扁球體,因此欽博拉索山雖然不是地表上最高的山,卻因位置正處赤道上而成就此第一頭銜)。

厄瓜多爾的經濟主要以農牧業等一級產業為主,2000年時該國推行貨幣美元化政策,雖然導致人民激烈的反抗讓當時的執政者被迫下台,但仍成功地用美元取代掉因為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價值極低的舊貨幣蘇克雷(Sucre)。厄瓜多爾以白花修女蘭為國花,以大兀鷲為國鳥。

厄瓜多爾國土面積270,670平方公里,由於曾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境內人種複雜,其中印歐混血人口(麥士蒂索人,Mestizos)佔總人口的41%,印第安人佔34%,白種人佔15%,除此之外還有被從非洲送至南美洲作為勞動人力的黑人與黑白混血人口。如同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厄瓜多爾的居民信奉的是一種融入部分印地安文化色彩的天主教,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但印地安族群間則通用克丘亞語(Quichua)。



芬蘭概況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i,瑞典語:Finland,是北歐國家,陸地上與瑞典、挪威和俄羅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羅的海環繞,東南部為芬蘭灣,西面則為波的尼亞灣。芬蘭亦是世界高度發達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

芬蘭總面積共 338,000 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七大國。南北最長距離達 1,157 公里,東西最寬為 542 公里。 

芬蘭被譽為「千島之國」與「千湖之國」:精確來說全國共有187,888個湖泊和179,584個島嶼。芬蘭地勢平坦,拉布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 512 公里。

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覆蓋,佔國土面積的69%。可耕種面積較少,僅佔8%。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芬蘭地處北溫帶,冬天寒冷,有時嚴寒,夏天則比較溫暖。芬蘭地處北緯 60 度到 70 度之間,有四分之一的地方處在北極圈內,最北的地區夏天有73天太陽不落於地平線下,冬天則有51天不出太陽。

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芬蘭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人均產出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經濟的主要支柱是製造業――主要以木材、金屬、工程、電訊和電子工業為主。芬蘭的通信產業以諾基亞為代表非常發達,芬蘭是號稱網際網路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貿易對芬蘭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出口。除了木材和少數礦產,芬蘭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業組件都倚賴進口。
由於天氣的原因,芬蘭的農業僅維持在基本農產品自給自足的水平。林木業作為出口的主要支柱,為農村人口提供了第二個工作選擇。芬蘭在1999年加入歐元體制,目前為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在未來幾年芬蘭將更快地與西歐經濟一體化。

2007年前的GDP成長
商業區芬蘭的玻璃工藝製造世界聞名,金屬處理工藝也相當精細。由於盛產木材,芬蘭的傢具設計和製造業在世界享有盛譽,20世紀初芬蘭設計的傢具現在看起來依然非常現代。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肯尼亞



肯尼亚共和国(斯瓦希里語:Jamhuri ya Kenya ,英语:Republic of Kenya)位於非洲東部,與埃塞俄比亚、索馬里、蘇丹共和國、坦桑尼亞、烏干達接壤。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佔領,後讓予英國。 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




肯尼亚及其首都内羅畢是東非的金融中心。相比周圍各國,肯尼亞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旅游並在肯尼亚经济占有重大比例,GDP的近六成都来自旅游亞。

肯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到西元7世紀,東南沿海地帶已形成一些商業城市,阿拉伯人開始到此經商和定居。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佔領了沿海地帶。1890年,英、德兩國瓜分東非,肯尼亞被劃歸英國。1895年,英國政府宣佈肯尼亞為其「東非保護地」。1920年,肯尼亞淪為英國殖民地。1963年5月舉行大選,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簡稱肯盟)獲勝。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獨立,從而結束了英國長達70年的殖民統治。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亞共和國成立,仍留在英聯邦內。

肯尼亚经济特別在2004年以來有所增長。以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为主体,并实现自由外贸。不過以雨水灌溉为主的农业有周期性的繁荣与衰退。农业生產占其GDP的四分之一。另外,雖然肯尼亚已經是东非最为工业化的国家,工业仍只占其GDP的14%。

東加概況



湯加,又名東
加,全名東加王國(The Kingdom of Tonga)汤加语:Pule'anga Fakatu'i 'o Tonga,一個位於太平洋西南部赤道附近、由172個大小不等的島嶼組成島嶼國家,西距斐濟650公里,西南距紐西蘭1770公里,面積約有699平方公里,人口為11.69万人(2007),人口密度相當高。1845年,東加王國由多個島嶼聯合而成,在1875年行君主立憲制至今,1900年開始成為英國的保護地,最後於1970年6月4日獨立,為聯合國第188個成員國。東加是現今在南太平洋眾島國中唯一維持君主制的國家。2008年7月29日,東加國王圖普五世表示會將權力交給國會,放棄權力,走向民主。
  
“東加”這一譯名其實並非一個貼切的譯名,因為若依其語言(即湯加語)發音,應該讀成/tʰon-ŋa/而非/tʰoŋ-ga/。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台灣旅遊





台灣(臺灣)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邊的島嶼,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中華民國現今的主要領土。也有寶島、鯤島、福爾摩沙之別稱。 

台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番薯,北迴歸線從中經過。全島山勢高峻,地形海拔變化大,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平原狹窄、地震頻繁、溫泉與死火山皆多。氣候上屬高溫、多雨,春夏季交接之時因受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季,夏季常有颱風,冬季則有東北季風。最冷月的月均溫都在14℃以上,年雨量達2510毫米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颱風亦常在夏、秋兩季侵襲台灣。由於地形與氣候共同影響之故,造成台灣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氣候區,自然景觀與生態系亦因此呈現多樣。

目前台灣人口約2,314萬人,主要民族為漢族,其中河洛人佔七成以上的多數,尚有客家人、外省等族群,其他民族尚有最早在台灣定居的原住民族、以及比例逐年增加的新住民族群。官方文字訂為正體中文,主要語言有國語(即現代標準漢語)、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族語。產業方面則主要以高科技產業、熱帶農產品等賺取外匯,成为亞洲四小龍之一。目前朝向奈米科技、光電、觀光等發展。
台灣西與西北臨台灣海峽,距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平均距離約200公里;北邊隔東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北隔海與日本國琉球群島相望;西南邊為南海,距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距離約為300公里;東邊為太平洋;南邊則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綵列島中,台灣位於中樞位置。從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台灣正好位於東亞島弧中央區域,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台灣島主要是由兩個板塊的擠壓產生,分別歸屬於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板塊。擠壓作用分為兩個部分。在菲律賓板塊西邊,歐亞板塊沉入菲律賓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板塊的北邊,則是菲律賓板塊沉入亞歐板塊下方。擠壓作用使得台灣島逐漸隆起,並且在台灣東南方形成菲律賓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與呂宋島弧,以及在台灣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與琉球島弧。

台灣島突出海面之後,形成許多山脈。以花東縱谷為界,縱谷東邊的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板塊,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之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了阿里山山脈。來自高山的雨水沖刷,導致了山脈西側沖積平原的誕生。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則產生了火山群與頻繁的地震。

圖瓦盧



圖瓦盧(英語:Tuvalu),是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少的國家(僅次於梵蒂岡)。由於地勢極低,溫室效應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對圖瓦盧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

圖瓦盧氣候屬熱帶海洋性氣候,最高溫度可達攝氏40度,最低溫約攝氏22度,一般平均氣溫約介於攝氏26至32度之間。全年雨量在3,000至3,500公釐之間。每年3至10月為東北貿易風季節,天氣較涼,11月至2月為狂風暴雨季節,經常發生颶風或強風。

圖瓦盧由9個環狀珊瑚島組成,位於西南太平洋,南緯5至10度,西經176至179度之間,南北縱深約560公里。9島中一島幾無人煙,無山丘河流,最高處不超出海平面四公尺,海岸常遭海水侵蝕,土地有減無增,因此圖瓦盧政府頗注意維護海岸線,全球變暖效應及海平面升高問題。
2001年,圖瓦盧政府宣佈面對着海平面上升,圖瓦盧的居民將會撤出該群島。紐西蘭同意接受每年配額的撤離者,但是澳大利亞則拒絕了圖瓦盧政府的請求。

圖瓦盧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土地貧瘠不適農耕,幾無儲水區。
圖瓦盧分成9個環礁 由多島組成的 富納富提Funafuti-政府就位於其中豐迦法利(Fongafale)島上的斐伊亞古(Vaiaku)村,人口約4900人,面積2.79平方公里。那努米亞Nanumea-位在吐國最西北的環礁,由至少6座島嶼構成。
圖瓦盧幾乎沒有天然資源,它的主要收入來自外國的援助。主要產業為捕魚業及旅遊業,但因為它地處遙遠所以每年只有少數旅客到達。另出售郵票亦為圖瓦盧財政來源之一。

圖瓦盧陸地小,土地貧瘠,幸海產豐富,但技術落後,開發不足。依賴與外國漁業合作,收取入漁費為重要經濟來源。 圖瓦盧青年多赴瑙魯磷公司或海外輪船工作,賺回工資收入,故僑匯為重要外匯收入。

圖瓦盧長年依賴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提供財政援助。 故英、澳、紐等國成立圖瓦盧信託基金,委請英、紐、澳財政顧問公司負責管理及投資,將存款利息或投資利潤作為發展圖瓦盧經濟。 圖瓦盧經濟尚屬「自然經濟階段」,捕撈、種植為主要經濟產業活動,圖瓦盧基本上還沒有工業。 該國主要出口項目為魚貨、椰乾、手工藝品等等。

圖瓦盧的經濟本來靠出口鳥糞造成的氮肥來支持,但由於海平面不斷上升,使國家的平地日漸縮少。在2000年,由於互聯網普及化,圖瓦盧以3000萬美元高價出租其國家的互聯網域名「.tv」來維持國家經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波蘭概況


 


波蘭共和國(波蘭文:Rzeczpospolita Polska),簡稱波蘭,中國古稱孛烈兒,是北面瀕臨波羅的海的中歐國家,西面與德國接壤,南部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東,東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羅斯外飛地接壤。波蘭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導致歷史上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

波蘭是歐洲聯盟、北約、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貿組織的成員。

波蘭絕大部分地區位於東歐平原,平均海拔173米。(波蘭一詞源於斯拉夫語Polanie,意思是居住在平原上的人。歷史上波蘭也因此無險可守,多次被列強瓜分)。僅南部地勢有起伏,有喀爾巴阡山脈和蘇台德山脈等,最高點海拔2,499米。主要河流有維斯瓦河(Wisła)和奧得河。波蘭境內還有冰蝕作用形成的9,300多個湖泊,大部分集中在北部,最大湖泊為希尼亞爾德維湖。

波蘭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闊葉林發育,冬天寒冷、多雲、多降雨,夏天潮濕、多雷陣雨。

波蘭的人口為3864萬,名列歐洲第8位、世界第29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波蘭曾經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是世界上猶太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人數多達300萬。但在二戰中以及前後的移民潮使波蘭漸漸成為一個單一種族國家。現在人口中的大約98%為波蘭人,其他少數民族包括了德意志人(1.3%)、烏克蘭人(0.6%)、白俄羅斯人(0.5%)等。61.8%的波蘭人居住在都市。國民的50%年齡都在35歲以內。波蘭的官方語言是波蘭語。

總體上,波蘭是今日歐洲少有的對宗教仍然相當虔誠的國家,境內大小教堂林立,宗教氣氛濃郁,每周去教堂望彌撒仍是大多數居民重要的生活內容。 
  • 天主教:為波蘭95%的人口所信奉,其中有75%依然忠實虔誠的遵守天主教習俗,特別是尊崇聖母馬利亞。雖然歷史上曾征服波蘭的普魯士(路德會)和俄國(東正教)都企圖壓制天主教,但反而堅定了波蘭人對天主教的信念。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78年-2005年在位)也是波蘭人。
  • 其餘的5%人口屬於東正教或基督教新教。

摩洛哥




摩洛哥王國(阿拉伯語:المغرب‎)是非洲西北部的一個國家。該王國東部以及東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緊鄰西撒哈拉,西部濱臨大西洋,並向北隔直布羅陀海峽和地中海與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佔領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權利一直未被國際上任何國家所認可。摩洛哥認為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應為其領土,但實際上是由西班牙管轄。除阿拉伯語外,在摩洛哥境內還有許多地方語言,而法語和西班牙語也被同時使用。


 
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和加那利寒流影響,形成乾燥的熱帶沙漠氣候;阿特拉斯山脈橫貫全國,其中圖卜卡勒山(4165米)是全國最高點。
摩洛哥最主要的經濟部門是旅遊業、漁業和磷酸礦的出口。農業與牧業也比較重要,但受氣候影響比較大。摩洛哥在許多方面依靠外來資助。國民經濟發展相當緩慢。
摩洛哥80%的居民是阿拉伯人,20%是柏柏爾人。大多數是遜尼派教徒。此外還有少數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