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嗨!你也來啦!歡迎~歡迎~~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國(República Argentina)是位於南美洲的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阿根廷境內有西半球最高峰,阿空加瓜山Cerro Aconcagua, 6960公尺
地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西部安第斯山區、東部平原區和低高原區分別約各佔全國面積1/3。安第斯山脈自西北伸入境內,縱貫3000多公里。北段主要是普納荒漠高原,廣布鹽沼和孤立火山;其東緣延伸著一系列平行山脈及峽谷,由於第三紀和第四紀時火山活動頻繁,安第斯山區地表廣泛覆蓋著火山岩。普納高原西部近代仍有火山活動。高大的安第斯山是東西交通的巨大障礙,平原沿安第斯山麓呈縱向分佈。以臺地為主的巴塔哥尼亞高原,面積67萬平方公里。

阿根廷共有23個省,但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是省,是自治城市。功能上類似但質量上不等同。(標*):

1 聯邦首都市(首都)(Capital Federal/Ciudad Autonoma de Buenos Aires)
2 布宜諾斯艾利斯省*(Provincia de Buenos Aires )
3 卡塔馬卡省(Catamarca)
4 查科省(Chaco)
5 丘布特省(Chubut)
6 科爾多瓦省(Córdoba)
7 科連特斯省(Corrientes)
8 恩特雷里奧斯省(Entre Rios)
9 福爾摩沙省(Formosa)
10 胡胡伊省(Jujuy)
11 拉潘帕省(La Pampa)
12 拉里奧哈省(La Rioja)
13 門多薩省(Mendoza)
14 米西奧內斯省(Misiones)
15 內烏肯省(Neuquén)
16 里奧內格羅省(Río Negro)
17 薩爾塔省(Salta)
18 聖胡安省(San Juan)
19 聖路易斯省(San Luis)
20 聖克魯斯省(Santa Cruz)
21 聖菲省(Santa Fe)
22 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省 ( Santiago del Estero)
23 火地島省(Tierra del Fuego, Antártida e Islas del Atlántico Sur)
24 圖庫曼省(Tucumán)
阿根廷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高度受教育的人口,出口導向的農業部門,多樣的工業基礎。這個國家在歷史上有一個相對其它拉丁美洲國家龐大的中產階級,但這些人群在一系列的經濟危機後減少。今天,這些人群仍然富有,他們與數百萬生活在貧困中或瀕臨貧困的人群形成強烈的對比。

70年代晚期,國家所累積的債務和每一次的通貨膨脹使國內民不聊生。在1991年,阿根廷政府將披索兌換成美金,並且限制其幣值的成長。接著從1995年到2001年,政府著手於貿易自由化、制度鬆綁化、資產私有化。如此抑制住通貨膨脹的情況,並且使得GDP成長。但國外市場經濟上的打擊使得此一套系統的成果並不顯著,造成此制度在短時間內的崩解。

2002年,阿根廷不能償還它的債務,GDP下滑,失業率超過18%。比索貶值75%,

情況在2005年有所好轉,但仍有大量的失業人口乞求食物或錢,尤其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郊。他們其中一些人無家可歸,不過至少有一個小型非營利人道主義組織在每個星期的大多數日子裡分發免費食物給他們。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海地災情





海地(發音為 /ˈheɪtiː/;法語:Haïti, 法語讀音: [a.iti];海地語:Ayiti,海地克里奧爾語讀音: [ajiti]),正式國名為海地共和國(République d'Haïti;Repiblik Ayiti),是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島國。全境位於西大西洋第二大島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與多明尼加接壤。


海地位於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國土面積27,750km²,其中27,560km²是陸地,190km
²是內水。海地的海岸線長1,771km,與鄰國多米尼加的邊境長360公里。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海岸十分曲折,但是沿海只有少數幾個附屬島嶼。海地屬於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具有明顯的山地特徵,分為四條大致平行的東西走向山脈。在地質上,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並非像科迪勒拉山系那樣形成於晚白堊紀或古近紀的阿爾卑斯褶皺運動,而是屬於新近紀的斷層構造產物,其地殼構造運動自上新世開始,至更新世還在繼續。海地境內最高點Pic la Selle高度為海拔2680米。

海地有各種熱帶氣候類型,平原地區一般乾旱,山區一般濕潤,在科迪勒拉山則可見高山寒帶氣候。地形對濕度的影響很強,例如在信風的向風坡,年降水量可達1905毫米(海地的勒博內),同一地的背風坡則只有559毫米(戈納伊夫)。

海地境內可分為北部平原、北部山脈、中央高原、海地西北山地、海地中部山地、阿爾蒂博尼特、居爾德薩克、萊奧甘、南部山脈等九個自然景觀區。

由於長年砍伐,海地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熱帶稀樹草原、熱帶旱生林、半荒漠熱帶旱生灌叢、熱帶落葉林、半常綠季雨林、熱帶雨林、山地常綠林等植物。海地的自然資源包括鋁礬土、銅、碳酸鈣、黃金、大理石和水力。

海地境內最長的河流為阿蒂博尼河。該國沒有可通航河流。
海地的領海線為12海里,毗鄰區為24海里,專屬經濟區為200海里。



蒙古歷史



蒙古,或蒙古地區,是亞洲東北部一個高原的泛稱,即蒙古高原。蒙古廣義上包括現在的中國的內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國(或理解為外蒙古)、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這些地區在清朝及民國初年時都是中國(參見:中華民國行政區劃)的一部分)等地方。「蒙古」一詞,據屠寄《蒙兀兒史記》稱,始於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但失考。目前最早記載「蒙古」一詞的是《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三引無名氏《煬王江上錄》:「正隆三年二月下詔,小龍虎大王兵五萬,守鎮蒙古」蒙古一詞出現較晚,蒙古高原是傳統上的北亞游牧民族地區。大致範圍是陰山以北,俄羅斯貝加爾湖(包括)以南,興安嶺(包括)以西,蔥嶺以東的廣袤地區。在公元前後,該地區為匈奴汗國。匈奴被西漢擊潰之後,蒙古地區先後為柔然、突厥汗國、繼而回鶻汗國、遼國。中國宋金後期,蒙古人開始建立政權。初受女真人金朝節制,但隨著金朝的衰落,在13世紀初,蒙古人的領袖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了這一地區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導致帝國分裂,忽必烈統治的範圍包括這一地區、現中國領土的大部分以及周邊某些地區,其轄境漢文多稱其為元朝,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Dai Ön Ulus)或「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元末明初,蒙古統治階級被朱元璋等將領逐出中原。蒙古人後主要生活在大漠南北,直至今日。

清朝時,南、北蒙古被統稱為邊外地區。今蒙古國(外扎薩克)清朝稱喀爾喀四部,並設有烏里雅蘇臺將軍駐防。今內蒙古自治區之南部地區即察哈爾和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地區,以及東部隸屬黑龍江將軍的呼倫貝爾副都統轄區歸為八旗體制,其餘部份清朝設「盟」、「旗」予以高度自治,皆未建省。中華民國建立後,國府將內蒙古分為五省(興安、察哈爾、熱河、綏遠及寧夏),而外蒙古則稱蒙古地方。外蒙古於1911年底宣告成立獨立的以哲布尊丹巴為日光皇帝的蒙古國,1915年放棄獨立,成為中國的自治地區,但事實上被俄國控制。1921年,蒙古脫離中華民國政府而獨立,隨後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併入蘇聯,其中的大部成為圖瓦共和國,圖瓦現仍為俄國的一部分。至於內蒙古則在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民族自治區域。

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92年改名蒙古國。蒙古國屬於東亞的內陸國家,位於俄羅斯與中國之間。雖然蒙古國未與哈薩克接壤,但它的最西端卻與哈薩克的最東端僅數公里之遙。烏蘭巴托作為蒙古國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擁有該國38%的人口。蒙古國的政治體製為議會共和制。
蒙古一詞地理上指蒙古高原,如「蒙古黃羊」。歷史上通常指大蒙古國或蒙古帝國、四大汗國、帖木兒帝國等蒙古人建立的國家,如「蒙古西征」。現實中指蒙古國或蒙古族。

「蒙古」之意,一說為「銀」,以對於女真之金。但此說頗有爭議。韓儒林認為蒙古之稱早於金。而且蒙古語「銀」為müggü,讀音雖然與Mongghol相近,但是字形不同。「蒙古」含義的另一種說法是「孱弱」、「魯鈍」之意,源自對Moghul的訓讀,認為原讀作Mong-ol,意思是孱弱與坦白的心,但是韓儒林指出Moghul不可能讀作Mong-ol,因此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蒙古世系譜》將蒙古一詞解釋為剿定諸國為蒙(Mong),居中馱外為古(ghul)。韓儒林則認為這是用Mong+ghul來附會Mongghol一詞。

另外一些說法則認為蒙古一詞源於薩滿教的長生天信仰。楚勒特木認為mongol來自於長生天(mθηk Tanari)的mθηk和表示氏族和部落傳統的爐火(gal)兩個詞結合而成mθηkgal,再逐漸演變成mongol,並認為蒙古是「永恒生長的部族」之意。蘇日巴達拉則更進一步認為,蒙古可以直譯為「天族」。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帛琉概況


帛琉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Palau;帛琉語:Beluu er a Belau),是太平洋上的島國,位於菲律宾群島以東500公里。帛琉1994年從美國的託管統治下獨立。主要產業是漁業和旅遊業,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和古老的Modekngei教派,70%人口属密克罗尼西亚人种的當地土著,其餘人口主要是菲律賓人。

帛琉由一個大堡礁和無數小島和較少堡礁構成。主島本身其實也由多個小堡礁構成,較大的有安加爾、Babeldaob (Babelthuap)、Koror、Peleliu。亦因為當地有大量珊瑚,故其有大量是由海洋生物的屍體沉降累積而成的石灰岩,甚至成為其附近雅浦島,雅浦島石幣的制作原料。全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舊都科羅爾居住。主島群以北是Ngeruangel和Kayangel。主島以西是Rock Islands,無人居住。西南部距離主島群約600公里的西南群島,也是帛琉的一部份。


以下是帛琉和其他地區的距離:
  • 夏威夷:7,200公里
  • 加州:11,200公里
  • 澳大利亚:4,000公里
  • 台灣:1,600公里
  • 日本:4,000公里
  • 菲律賓:880公里
新幾內亞:650公里帛琉的氣候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約28.9℃。全年皆為雨季,平均全年降雨量為380厘米,平均濕度為82%。雖然降雨主要集中在七月到十月,但這段期間也經常陽光普照。

由於位置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小,帛琉絕少受到熱帶氣旋影響。

當地居民約20,000人,其中大部分為帛琉土著,屬密克羅尼西亞人。少數族裔有來自菲律賓為主的亞洲人和少量歐洲人。三分之二的居民信奉基督教,當中天主教徒佔大多數,其餘的信奉其他新教派系。除了基督教外,當地一種叫Modekngei的地方宗教也十分流行。

當地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帛琉語。其中三個州有地方語言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而在安加爾島上,日語也是官方語言。

帕勞全國共有3個機場,分別位於主島、貝里琉和安加爾島上。其中帛琉國際機場為唯一的國際機場,位於主島南部,埃拉伊州境内。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通稱俄羅斯、俄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域跨越歐亞兩個大洲。俄羅斯聯邦與以下多個國家接壤(逆時針方向):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波蘭(加里寧格勒州)、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布哈茲、喬治亞、南奧塞提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國、蒙古、朝鮮,與日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屬地)、冰島、瑞典(加里寧格勒州)隔海相望。綿延的海岸線從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還包括了內陸海黑海和裏海。作為前蘇聯的主要加盟共和國和其最大的繼承國,俄羅斯聯邦雖然沒有能力繼承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俄羅斯聯邦還是一個國際承認的十分有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亦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軍隊名稱為「俄軍」或「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特別是在由10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獨立國協組織內,俄羅斯作為獨立國協的主要創始國之一,在獨立國協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立,並且放棄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俄羅斯繼承蘇聯,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

俄羅斯聯邦跨越了歐亞大陸的北部大部分地區,地勢及氣候變化多端。全境大部分地區屬於平原,特別是歐洲部分以及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南部平原大部分是寬廣草原,而北部平原則大部分是森林地區。山脈多集中在東部太平洋沿岸及南部邊境,例如大高加索山脈和薩彥-貝加爾山脈。比較中央的烏拉爾山脈雖是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分界線,但因屬於古褶曲山,山勢低矮,地形起伏不大。

俄羅斯聯邦擁有綿延37,000公里的海岸線,跨越了北冰洋和太平洋,以及內陸的黑海和裏海。一些小的海域則屬於大洋的一部分:巴倫支海、白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等屬於北冰洋,而白令海和日本海等則屬於太平洋。

很多條大河流經平原到達海洋。主要的河流包括了伏爾加河、顎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以及阿穆爾河(即黑龍江)。主要湖泊有貝加爾湖、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等。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大部分地區處於寒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7℃,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 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太平洋沿岸屬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大河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及勒拿河等。 冬季漫長而嚴寒的氣候: 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各地氣候差異明顯:東歐平原西部氣候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冬季非常寒冷,北冰洋沿海為極地苔原氣候。

莫三比克




莫三比克共和國(葡萄牙語: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曾譯作莫三鼻給,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位於非洲南部,臨印度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以葡萄牙語作為官方語言、人口約有1920多萬人,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獨立。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係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

莫三比克地勢大致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贊比西河斜貫中部入海,河以北主要是高原,一般海拔500-1500米,沿岸平原較窄,以南主要是平原,最寬處約30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

莫三比克屬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600-1200毫米以上。多河流,森林約佔領土的四分之一。

莫三比克的地理位置,是在非洲的東南岸,東臨莫三比克海峽與印度洋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隔海相望,北界坦尚尼亞,西鄰馬拉威、尚比亞和辛巴威等,西南和南非共和國及史瓦濟蘭毗連,全國總面積799,380平方公里這個國家地跨三比西河下游,南部有平原,東部沿海一帶為狹窄的平原,西北部為高原。

北部地勢高亢,好像樓梯,一級又一級地向海岸方向下降;並且有很多森林。沿海一帶海岸曲折,有很多良港。境內最大的河流有三比西河和魯伏馬河,海岸線長2470公里。

南回歸線在南部通過,因此莫三比克的氣候,北部屬熱帶。南部是副熱帶,所以境內氣候炎熱潮濕,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9.4(華氏67度)。這個國家年分乾濕兩季,乾季比較短,為每年四月至八月;濕季很長,為每年九月到次年五月。因此雨水豐富,幾乎常年都會下雨,年雨量約500公釐到1000公釐。中部三比西河下游沿岸雨量最多,年雨量差不多有1000公釐到1500公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