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或蒙古地區,是亞洲東北部一個高原的泛稱,即蒙古高原。蒙古廣義上包括現在的中國的內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國(或理解為外蒙古)、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這些地區在清朝及民國初年時都是中國(參見:中華民國行政區劃)的一部分)等地方。「蒙古」一詞,據屠寄《蒙兀兒史記》稱,始於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但失考。目前最早記載「蒙古」一詞的是《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三引無名氏《煬王江上錄》:「正隆三年二月下詔,小龍虎大王兵五萬,守鎮蒙古」蒙古一詞出現較晚,蒙古高原是傳統上的北亞游牧民族地區。大致範圍是陰山以北,俄羅斯貝加爾湖(包括)以南,興安嶺(包括)以西,蔥嶺以東的廣袤地區。在公元前後,該地區為匈奴汗國。匈奴被西漢擊潰之後,蒙古地區先後為柔然、突厥汗國、繼而回鶻汗國、遼國。中國宋金後期,蒙古人開始建立政權。初受女真人金朝節制,但隨著金朝的衰落,在13世紀初,蒙古人的領袖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了這一地區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導致帝國分裂,忽必烈統治的範圍包括這一地區、現中國領土的大部分以及周邊某些地區,其轄境漢文多稱其為元朝,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Dai Ön Ulus)或「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元末明初,蒙古統治階級被朱元璋等將領逐出中原。蒙古人後主要生活在大漠南北,直至今日。
清朝時,南、北蒙古被統稱為邊外地區。今蒙古國(外扎薩克)清朝稱喀爾喀四部,並設有烏里雅蘇臺將軍駐防。今內蒙古自治區之南部地區即察哈爾和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地區,以及東部隸屬黑龍江將軍的呼倫貝爾副都統轄區歸為八旗體制,其餘部份清朝設「盟」、「旗」予以高度自治,皆未建省。中華民國建立後,國府將內蒙古分為五省(興安、察哈爾、熱河、綏遠及寧夏),而外蒙古則稱蒙古地方。外蒙古於1911年底宣告成立獨立的以哲布尊丹巴為日光皇帝的蒙古國,1915年放棄獨立,成為中國的自治地區,但事實上被俄國控制。1921年,蒙古脫離中華民國政府而獨立,隨後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併入蘇聯,其中的大部成為圖瓦共和國,圖瓦現仍為俄國的一部分。至於內蒙古則在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民族自治區域。
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92年改名蒙古國。蒙古國屬於東亞的內陸國家,位於俄羅斯與中國之間。雖然蒙古國未與哈薩克接壤,但它的最西端卻與哈薩克的最東端僅數公里之遙。烏蘭巴托作為蒙古國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擁有該國38%的人口。蒙古國的政治體製為議會共和制。
蒙古一詞地理上指蒙古高原,如「蒙古黃羊」。歷史上通常指大蒙古國或蒙古帝國、四大汗國、帖木兒帝國等蒙古人建立的國家,如「蒙古西征」。現實中指蒙古國或蒙古族。
。
。
「蒙古」之意,一說為「銀」,以對於女真之金。但此說頗有爭議。韓儒林認為蒙古之稱早於金。而且蒙古語「銀」為müggü,讀音雖然與Mongghol相近,但是字形不同。「蒙古」含義的另一種說法是「孱弱」、「魯鈍」之意,源自對Moghul的訓讀,認為原讀作Mong-ol,意思是孱弱與坦白的心,但是韓儒林指出Moghul不可能讀作Mong-ol,因此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蒙古世系譜》將蒙古一詞解釋為剿定諸國為蒙(Mong),居中馱外為古(ghul)。韓儒林則認為這是用Mong+ghul來附會Mongghol一詞。
另外一些說法則認為蒙古一詞源於薩滿教的長生天信仰。楚勒特木認為mongol來自於長生天(mθηk Tanari)的mθηk和表示氏族和部落傳統的爐火(gal)兩個詞結合而成mθηkgal,再逐漸演變成mongol,並認為蒙古是「永恒生長的部族」之意。蘇日巴達拉則更進一步認為,蒙古可以直譯為「天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